守初心 担使命--李道亮院长在学校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发言


守初心、担使命——为加速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国际学院院长李道亮在中国农业大学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2020年9月9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青年教师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我感到非常荣幸。1999年我博士毕业留校任教,21年来,我和我的团队持续开展了水产物联网相关理论框架设计、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产业化应用,始终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加速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作为我从事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推动我不懈努力、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今天我想分享三点体会。
一、 始于梦想,科学规划,精准实施
梦想是动力的源泉,心中有梦想就会激发无穷的动力。梦想落实到工作中,就是规划和计划,长期叫规划,短期叫计划。实现梦想的过程,就是规划和计划实施的过程。21年来,我制定了远景目标,五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及学期计划,并努力付诸实施。
记得刚博士毕业时的远景目标,用7年的时间,晋升教授。当时很直接,也很短视,根据教授晋升条件,找差距,补短板,并为之而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用4年的时间,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的跨越。2003年晋升教授后的2-3年,我一直在思考,下一步我的目标是什么。我是农民的儿子,深深了解在回山东老家的汽车上,我看着窗外辛苦劳作的农民,也联想到比利时、荷兰、英国的农民工作场景,我国的农业太落后了,作为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的教授若不能解放农民,就失职了。
2006年我做了个人生一个重大决策,就是从软件转向硬件,特别是传感器及自动化技术方向的转移,要用机器实现农民劳作的代替。随即制定了新的远景目标,用10年的时间成为国内知名的专家,能够参与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研究的技术产品在国内实现大面积应用,真正解决农民疾苦。为之制定了2个5年计划,前五年重研发,后五年重应用和完善。14年过去了我已经作为牵头人起草了“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牵头或参与了过许多科研计划的起草和制定,我们团队研发的传感器和软件平台也在全国大面积应用,部分还走出了国门,我也获得了长江学者、国家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基本实现了2006年制定的目标。
我的下一个远景目标就是到2035年,用3个5年规划,成为世界领军的团队,加速我国农业装备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推进,并在世界上有话语权,并为之在技术、产品、应用和人才团队等方面而努力。
二、 面向需求,基于创新,勇于实践
我是研究农业自动化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实现机器对人工作业的替代。所以我们团队所有研究生的选题都是根据养殖企业或农户的需求列出来的,我们每年制定选题清单,根据清单挖掘背后的科学问题,寻找技术解决方案并进行验证。
我们水产养殖的国情和养殖品种、养殖模式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一样,我鼓励学生在对国内外前沿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在我们这个领域做世界第一人,怎样才能世界第一,未有到实践中寻找。我们碰到的问题,别人没遇到,我们就是世界第一人。若果在选题上不能说出世界第一在什么地方,就没有选好题。研究不是平的,总能找到属于世界第一的切入点,这是创新的源泉。只有到现场去才能更好的发现世界第一在什么的地方,这是在书本和文献中看不到的。
所以我的研究生都要求到养殖现场开展试验验证工作的。印象最深的就是2012年,当时还没有实验站,为获取淡水珍珠蚌养殖溶解氧变化与控制规律,我的一个女硕士研究生一个人在江西都昌的农民家里住了4个月,获得了完整的一个养殖周期的试验数据,锻炼了现场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了吃苦精神,对她后来找到工作并终生受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师兄师姐的经历和经验都会传承给师弟师妹,我的学生做研究都要到现场的。也培养了学生知农爱农的情怀。
三、 正视失败,迎难而上,成于实干
按照统计学来讲,成功永远是小概率事件,失败是大概率事件。因此,在我们的工作中和研究中,失败是经常发生的。因此,如何面对失败,如何面对困难的态度是最重要的。我们团队研发的传感器在实验室好好的,一到现场,就遇到各种问题,除材料、工艺、成本等技术方案失败之外,我们遇到了生物附着,遇到了雷击,强磁场电场干扰、大气压变换等等各种现场问题,从2010年走出实验室到真正产品8年,8年遇到了上百次失败。遇到了试验条件不稳定、村民不配合、资金不足、研究生没信心等一系列困难。我们从失败中寻找差距和教训,从困难的环境中磨练坚强的意志和抗打击力,屡败屡战,直到成功。
青年教师朋友们,我们中国农业大学的校训是“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生其时成其事,我国的农业正经历千年之未有大变局,让我们携起手来,争取用30年,把传统的农业和传统的农村从中国版图抹去!与大家共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