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COLLEGE NEWS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

让青春在“红炉”中淬炼成钢

发布时间:2024/6/29 00:20:53       访问量: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精神,筑牢理想信念红色之基,2022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党委共组织开展了五期“红炉计划”红色党员教育活动,先后带领学生赴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北京科技小院、陕西延安、江西井冈山等地,以“参观学习+研讨交流+撰写报告”的创新形式,以老带新、学思结合。前辈引路,新秀紧随,思想碰撞中见真知灼见,笔耕不辍间凝实践精华。以下汇编了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五位同学的学习感受和体会,让我们一同翻开这些饱含热忱与思索的篇章,见证青年如何在“红炉”中淬炼成钢。

以吾青年意气,与祖国万里恒昌


此次,我有幸作为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红炉计划”的参与者,与老师同学一起来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探寻非遗精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以智慧为笔,以汗水为墨,在时间的画卷上记录赤子情深,在历史的苍穹下书写中国腾飞。在这里,我在雕梁绣柱的戏台上追古溯今,看戏曲名家“按律吕点破炎凉世态,借衣冠描尽古今人情”;在琴瑟和鸣的音乐中穿越时空体味“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真挚感情。

大国工匠薪火相传,推陈出新,匠人将精湛的美学工艺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百花齐放,创作出许多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古琴、双面狼虎绣、木雕、石雕……不难想到,这样精美的艺术品背后是匠人对这份工艺的拳拳之忱和敬畏之心。中国想要在新时代开辟出新的辉煌,离不开这样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工匠精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品如此,成长亦是,匠人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严格要求自己,为新时代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中华瑰宝”的标志——陶缸,它上面7000年前中华先民的指纹,它代表着劳动创造美,人民是历史的主人;阐述着智慧勤劳的华夏儿女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


通过本次活动,我感受到深藏在五千年中华文化里缓缓流淌却又迸发新生机的脉搏,领略到匠人精益求精的高超技艺和对艺术的拳拳热爱之心。我对中华文化内涵和文化自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明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弘扬和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党员,更要从传统文化宝库中探骊得珠,在更高维度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我们应清楚地感知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为实现将个人价值同祖国伟大复兴事业结合起来而不懈努力。


同时文化的传承发扬不应该仅停留在表面,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播受到阻碍的原因。首先,在非遗馆参观时,“琴瑟和鸣”的瑟的失传是因为其体型庞大,不易搬运;曲子戏艺人减少的原因是农村传统的表现艺术形式逐渐被时兴的西式婚礼代替。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以清晰的文化自知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为前提,我们应搞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弄明白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讲透彻中华文明的发展形态,同时深刻认识到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让历史“动起来”,让文物“活起来”,怎样讲好中国故事,怎样使传统精粹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党员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作者:刘沐妍)


青年有理想,国家有希望

2023年10月8日,这一天,我有幸加入了一段独特的实践之旅,一段穿梭于现代与历史、科技与文化的探索。我们首先驱车前往位于密云区东邵渠镇的“统战001号”科技小院,这里,科技正在改变着传统的耕作方式,让农业变得更加高效、可持续。我看到了无人机在田间飞舞,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收集着作物的生长数据,一切都显得那么先进而富有活力。

随后,我们的足迹延伸到了古北口长城。站在这座见证了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长城上,我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震撼。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道缝隙中都藏着历史的痕迹,讲述着一段段英勇的故事。站在这古老的城墙上,我仿佛能听到那些抗日英雄的呐喊,感受到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

实践出真知,行万里路让我开眼看世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而理论学习、党课学习则让我站在了巨人前辈的肩膀上,极目远眺,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党章内容和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参与“红炉计划”的一系列活动后,我深切地感知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英勇奋斗、不断前进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创新的历史。通过实践学习,我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不仅包括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还包括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是我们国家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


当我站在长城之巅,眺望着蜿蜒的山脉,心中涌现出的不仅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未来的期许。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每一位青年都承载着历史的重任和民族的希望。我们的每一步前进,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脚印,更是国家发展的足迹。在这样的认识下,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将个人的追求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为推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李师杰)


心中逐渐清晰的“爱国”含义


从我记事起,每年国庆假期的傍晚,我们一家都会开车去长安街。从家驱车半个小时,自西单驶入长安街,再从东单驶出,沿路走过国家大剧院、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只是在华灯初上的长安街,放慢车速,静静地看看这些具有国家象征意义的庄严建筑。每到此时,心底里总会莫名产生一种温暖又坚定的力量,但我从未清晰捕捉过,原来这就是我最朴素的爱国情。

然而,当静下心来问问自己:什么是爱国?埋在心中的那些情感、力量,却无法凝练成一个清晰的定义。而在学院参加了“红炉计划”活动后,这个定义越来越清晰。

2022年的春天,“红炉计划”迎来了第一次出京实践,学院与关工委的老师带领我们新一批预备党员与发展对象来到了红色圣地延安。一行人探访了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深情、度过了7年知青岁月的地方。我们参观了枣园、杨家岭旧址,领略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辛岁月;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聆听延安见证的革命故事,更加理解了“延安窑洞里有马列”的内在含义。


此行的尾声,我们来到了王家坪革命旧址。王家坪旧址位于纪念馆的不远处,这天暴雨如注,师生们卷起裤脚、撑起雨伞走进了党中央坚守了八年的地方。当我从毛主席旧居出来时,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大雨中,两名同学注视着墙上的入党誓词,雨水和泥水被风席卷着越过雨伞的遮挡打在他们身上,可他们似乎一点儿也没察觉。我认出来,他们是两名发展对象。这一刻,时光仿佛定格,这几行简短但意义非凡的文字似乎引领着他们跨越时空,与先驱的号召形成强烈的共鸣,理想信念因而得到了赓续绵延。这一幕同样也深深打动了我,我由此想到,学习延安精神,不仅要学习延安精神是什么,更要真切感悟老一辈革命家救国救民的崇高精神,将延安精神、建党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奋斗动力,才能让理想和事业薪火相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时代变化了,青年的任务变化了,而一代代的青年爱党爱国爱民的情怀与行动不能变。(作者:张鹤萌)


星火澄澈处,千秋凛然时


2023年的一个春日,踩着第一缕晨曦,我们踏进延安革命圣地。我们参观了梁家河、枣园、杨家岭等革命旧址,也在延安保育院观看了同名歌舞剧,王家坪革命旧址则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走进王家坪,走过简朴但庄重的礼堂,走过毛主席居住过的瓦房,走过树木参天的菜畦,走到旧址门口。此时,天色灰蒙,暴雨倾盆,树木无言,土墙沉静,党旗被镌刻在墙上,威严矗立。一时间,杨家岭毛主席起居室里的陈旧油灯、枣园门外的葱茏树木、王家坪坎坷不平的山路土坡、延安保育院里的轻柔儿歌、中共七大的伟大决策、1946年的炮火纷飞,还有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梁家河村民修建的水井,都熔在这耀眼的红中,化在我含泪的眼里,万方感触只余一念——我愿倾我全力,与我同伴,成为其中的星星之火。活动结束后的夜晚,我跟家里的长辈通话,年逾古稀的爷爷还能哼唱出当年的歌谣——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声音老迈,诗句流淌,唱不尽缅怀与爱戴。


返程途中,疾驰的列车随着山峦起伏,夕阳中的楼宇玻璃反射天空的温度,暮色下的门户灯火映出山野的颜色,我思绪纷飞,飞到“上九天揽月”的卫星发射中心,飞到“下五洋捉鳖”的潜艇试水之地,飞到帕米尔高原,飞到南沙群岛,飞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过去,飞到伟大富强、恢宏气概的未来,又飞回这山野,我再次看到土地的颜色。


实践活动之后的研讨环节,我们师生汇聚一堂,作为发展对象发言代表之一,我郑重地走上讲台,同大家一起分享了我的真切感受。正如孟繁锡老师发言所指出的“青年人最应在这红炉之中,奋发图强,百炼成钢。”从老教师、老党员口中亲耳听闻的革命热血与我在延安亲眼见证的历史痕迹重合,在这趟知行合一的旅程中,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并且真正理解了“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宽广和博爱,也更加切身体会到了学思结合带来的深远影响。(作者:智佳源)


感先辈伟业,悟未来航向


1935年,一群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岸身影,定格在陕北吴起镇。这也是我们这次“红炉铸魂”党建教育的目的地——延安。坐在慢慢向西行驶的绿皮火车上,我激动得辗转反侧:为何这片黄土能孕育出中国共产党,又在此处引领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带着这样的疑惑,随着大部队我到达了这处令我魂牵梦萦的红色革命地。

这次实践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在杨家岭七大旧址外别开生面的一堂课。站在高耸的松树下,我们所有人围绕成一个半圈,安静地聆听着延安党校段世昕副教授的讲课。段教授首先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历史周期率’?”这个问题如同一块石子扔进湖水中,在我的心中震起了层层涟漪。在此之前,从未细想过这个问题,我知道中国共产党曾经历的艰难困苦的岁月,我明白厚重的历史背后的辛酸和血泪,但却没有人带领我真正回到过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更是从未设身处地地思考过我们党当时面临的困境。


而站在这片土地上,我想,旧中国一直陷入历史周期率的死循环,也就是经历兴衰治乱、往复循环的周期性现象,从夏朝乃至明清,这种王朝兴衰更替的周期看似难以打破。因此,当年在延安的窑洞里,黄炎培提出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毛主席给出的第一个答案,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正是这种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观念,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的制胜法宝。正是因为共产党人敢于刮骨疗毒,我们党才能在坚持人民民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实。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初心和使命,用“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取得伟大成就,建立起更有责任、更有能力、更有信念的共产党队伍,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对“历史周期率”问题的突破。蒙蒙细雨打湿了我们的衣襟,段教授的娓娓道来却让我们每个人心中热血沸腾。

此次“红炉计划”实践让我更加坚定了前进方向。作为传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能阅读大量的中外新闻和文献,了解不同文化下的宣传机制,因此也更能明白“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在未来,我可能会前去海外求学深造。而在此期间,我将加倍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在海外的同学面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新贡献,努力成为具有全球胜任力、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党员。


我想我的困惑得到了解答,无论将来我身处何方,延安精神就像夜晚深海中的灯塔,总会给迷茫的我指明方向。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撑着我度过艰难险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告诉我理想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定还有千万个我们,前赴后继地续写新的华章。(作者:赵一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