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院记事随笔

李 众
序
正值迎接国际学院25周年庆,回忆起在国际学院(ICB)的一些时光,分享我在ICB的经历。思绪跳跃,想到哪儿,也就写到哪儿。
初识ICB
2011年高考,想想都已经是8年前的事情了。成绩还算可以,受家里影响,高考志愿都是倾向于北京的学校。根据爸妈朋友的推荐,打电话咨询了国际学院的一些情况。后来,也如愿来到了国际学院。
2011年秋,17岁,开始离家求学。觉得大学里的一切都特别新鲜,自由的气息。宿舍6个同学,四个北京人,一个内蒙人,还有我——山东人。也没有特别的寒暄,就很自然的熟络起来。论年龄排辈好像是每个大学宿舍的传统,我排名最末,被“亲切的”叫做“小XX”。就在前些天,跟同宿舍的几个朋友吃饭,依然同样的称呼,虽然哭笑不得,但倍感亲切。
来到国际学院之后,第一次体验全英授课,感觉很新奇,上课氛围非常好,老师跟同学们交流很多,但对我来说,第一节课全程都是半懂不懂,一句话听不全的状态。听着其他同学跟老师的互动,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作为“正规应试教育”调教出的学生,口语、听力,自然就是被牺牲的对象了。但也好在我当时还保留着一点山东学生的拼劲,主动跟老师和留学生交流,让他们帮忙随时纠正我的发音和语法,逐渐也能跟上了上课的节奏,也为后来去丹佛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走进ICB
ICB两年加上丹佛两年,遇到了很多对我帮助很大的老师,例如Steven Beckman, Soojae Moon 等。印象最深的老师之一是在国际学院遇到的第一个外教,Deborah Burgess,教我们Communication。Deborah Burgess是一位非常严厉的老师,但也是让我受益最多的老师。每学期要做1-2个Presentation,有个人的,也有小组的,这也是在高中时期从来没接触过的东西。Deborah Burgess对我们做Presentation的要求也非常多:例如,必须要穿带领子的衣服,衣服、鞋子上不能有铆钉之类的特别奇怪的装饰,不能遮住耳朵,女生不能带夸张的耳环,不能穿太鲜艳的衣服……总之,你穿着国际学院的院服——正装就对了,以至于到目前为止,所有的Presentation也都必须穿正装,因为Deborah Burgess常说要尊重听你演讲的人。演讲的时候不能看稿子,不能读PPT,演讲要有创意,要和观众有互动。所以我们班基本上每一次presentation都要准备排练一个多月。有的组还拍了视频、有的编了小戏剧,等等。大一过去之后,常用一句话安慰自己:“Deborah Burgess的课都熬过来了,其他还有什么好怕的!” 更重要的是,从Deborah 课上养成的习惯,让我在以后所有的presentation中都很受益。
另外一个对我帮助很大的老师,是科罗拉多大学(丹佛)文理学院的助理院长,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主要负责国际学院项目的老师张老师。由于大四就只剩下了很少的课程,想在学校找个工作。当时给张老师写了一封邮件,表达了想找工作的想法,可不可以帮忙推荐一下。张老师很快就回复了,说她的助理刚好毕业离开,需要再找一个人顶班。就这样我2014年开始做张老师的助理,处理一些选课、组织活动之类的事情。在科罗拉多大学(丹佛)院长办公室工作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拘束和严肃。三位院长都特别和蔼,时常会带一些甜食、咖啡跟大家一起分享。张老师从2008年开始主要负责国际学院的项目,从当时只有一个去科罗拉多交换的学生,到我们这一届的100多个。张老师见证了国际学院的整个成长过程。每次ICB Club 举办活动的时候,张老师都嘱咐说不用担心经费问题,一定要把活动办好,让同学们都来参加。对我个人来说,张老师亦师亦友。张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多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和一些生活、学习上的建议。最后一个学期,申请了荣誉学位,和Laura Argys教授做了一个研究项目,为了平衡学习和工作,张老师尽可能的为我提供便利,也在我做研究经历低谷期时不断开导我,给了我极大的鼓励。每次回国,碰巧张老师也在国内的时候,张老师都会给我发信息,让我组织一些老同学见面,吃个饭,聊一聊最近的生活,回忆回忆以前的日子。时间过得很快,张老师也逐渐卸下了国际学院的担子,虽然不舍,但同时也觉得张老师为国际学院奉献的已经很多了,两地工作真的非常辛苦,也应该换一种生活方式了。
感恩ICB
对我来说,国际学院给予的远远不是一个出国的平台,更多的是结识了一群朋友。由于国际学院每个班的人数较少,课程也主要以小班授课为主,大一、大二基本上都是必修课,所以同学之间比较熟悉。另外,对于大多数去丹佛的同学来说,也是第一次出国上学。异国他乡的同甘共苦,更容易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情。即使毕业了,去到其他城市,还是跟ICB的同学最聊得来。每次回国也是和国际学院的小伙伴们约各种饭局,见到许久不见的同学还是感到非常亲切。记得在华盛顿读研究生的第一年,在学姐所在公司主办的华盛顿华语电影节做志愿者,ICB的学长学姐几乎撑起了整个团队,着实感到ICB的强大。现在,ICB越来越得到国内的认可,身边也有很多咨询报考国际学院的事情。ICB的毕业生也散布在世界各地,各个领域,校友力量不断壮大。作为国际学院的毕业生,还是感受到很大的自豪感。
作者简介
李众,山东人,2011年进入国际学院学习,获中国农业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科罗拉多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一等荣誉学位),本科学位论文“中国户口政策对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影响”已在北京、东京、首尔、华盛顿等多个国际会议上发表。研究生就读于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关系学院国际贸易与投资政策专业。在学习期间,参与了IMF对“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对拉丁美洲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课题;此外,他曾在多个机构工作、实习,包括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中信证券、民生银行等。除了娴熟应用英语之外,他还学习了韩语(中级),西班牙语(初级)等外语。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外农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工作领域为国际合作与交流,自2018年加入海外农业研究中心以来,已参与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如国际农发基金南南合作项目,联合国粮农组织绿色农业发展项目,亚洲建设银行农业科技项目等。2018年,他被任命为全球农业发展青年论坛(YPARD)中国代表,负责领导YPARD中国办公室的具体工作,参与YPARD亚太地区及全球办公室的发展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