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冬奥故事|贾樱乔——感谢相遇,祝我们好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2018级本科生贾樱乔,是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媒体运行领域志愿者,主要在媒体运行业务领域下新闻运行团队的记者工作间。媒体运行是场馆内工作时间最长的业务领域,他们所在的场馆媒体中心向来自中外各家媒体的文字、摄影记者及非持权转播商提供现场服务,赛前三小时开始运行、直到最后一位记者离开才能结束一整天赛程的工作。作为记者工作间助理,贾樱乔负责媒体接待台,日常工作包括为记者提供咨询答疑服务、打印出发顺序和比赛成绩、张贴记者班车交通信息、协助预约混合采访区、关注卫生清洁及环境消杀、以及保证媒体茶歇区的供应等等。自2月1日正式开放运行场馆媒体中心以来,他们完成了长达230小时的新闻运行,在记者工作间接待中外媒体记者超两千人次,没有辜负曾经夜以继日的努力。
志愿者工作日常分享
和场馆内其他领域一样,新闻运行的志愿者也被分成了两组交替值班上岗。贾樱乔在A组,同时负责统计组内12名志愿者的上下岗通联情况和报送新闻运行的排班计划。他们组前期属于晚班,后期则上早班。作为最晚下班或最早上岗的一行,大家都开玩笑地说,好像很久都没有在阳光下走在路上看一看白天的车橇场馆了。但其实所有人都很享受,享受着凌晨2点寂静无人却灯火通明的场馆,享受着早上6点天将破晓即将苏醒运转的场馆。其间还有各方面的老师们对志愿者们的关怀:有场馆餐饮领域的经理在晚上来媒体办公室问志愿者有没有吃饱、需不需要夜宵加餐,硬是拉着大家去库房拿了一大袋子的零食补给;有负责人员班车的驻地老师在凌晨仍然等待着志愿者们最后一趟班车从场馆出发返回驻地的消息。大家被经理和主管姐姐们照顾着,被许许多多的老师们关心着,感到非常幸福。

贾樱乔的幸福还来自于日常工作中的满满成就感。作为新闻运行中唯一的农大人,她担任A组记者工作间负责人,和一群来自北师大和北二外的伙伴们一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展示着中国青年的青春风采。她的组员大多是语言专业,来自英语、德语专业,还有日语口译专业的研究生。还记得有一天晚上来了两位奥组委合作伙伴品牌的技术人员,贾樱乔听到他们的英文口语觉得是日本人,就鼓励同组口译专业的研究生姐姐用日语问候了他们,他们点了点头,随后用日语交流了起来。最后技术人员非常感动研究生姐姐的帮助,主动赠送给她一枚该品牌的徽章,频频对我们竖起大拇指。这位姐姐其实是我们组原来的“内向担当”,在我们的服务台她很少说话,也不敢主动去帮助国外记者解答问题。但经过那一次对话,贾樱乔很明显地注意到她的态度转变,之后她也逐渐放开自己,更加开朗,开始加入大家的日常聊天和讨论。作为小组负责人,贾樱乔很开心见证自己的组员运用自己专业知识建立起自信,在锻炼自我的同时帮助他人。此后记者工作间氛围非常活泼轻松,大家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在前半段各项雪橇比赛期间,一位来自美国雪橇协会的官员每天都如期而至——他早上来到场馆媒体中心,把外套和一个巨大的包放在距离服务台最近的座位后离开;等到晚上正赛即将开始,他就会回到工位,坐在这里打开电脑处理文件,等到接近凌晨,参加越洋电话会议,直到离开。他是一位很和蔼的老爷爷,每天都会来问当天回到他下榻酒店的末班车时刻,并且会一直待到最后才离开。当所有雪橇比赛结束后,他来到接待台,说到后天即将坐飞机回家,并和每个人认真道了再见。不仅仅是这位老爷爷,还有在场馆过了生日的国际雪橇联合会的官员、精通汉语的路透社记者,他们每一天按时来到场馆工作、和大家打招呼。在最后一个比赛日,场馆里产生了最后一块四人雪车的金牌,在不到十小时的运行时间内记者工作间仍然有将近一百人次的流量。与以往不同的是,很多记者都专门走到接待台前,向愿者道谢道别。或匆匆赶路,或短暂停留,但每一个人经过服务台时都会挥挥手臂,说一句“Thank you, goodbye”“Good job”。志愿者们注视着他们,目送着他们。

志愿之行里的挑战
十几天的运行,其中也不乏挑战。媒体记者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社,尽管志愿者全部都可以用英语流利对话,但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状况。曾经有一位来自委内瑞拉的持权转播商,那是他第一次来到延庆场馆,他急切地想要走到混合采访区,但原则上贾樱乔所在小组并不负责接待持权转播商。在贾樱乔提供相关工作人员的联系电话后,他拒绝拨打并执意表达想要直接前往。于是贾樱乔用自己的手机联系到转播的外方工作人员,并将手机递给这位记者让他们进行沟通。最后他顺利得到权限并带着他的摄影器材前往混采区。其实志愿者们的初衷都是好的,只是在沟通中因为一些误会而没能准确表达从而浪费了一些时间。这件事情也让贾樱乔在之后的服务中更加关注如何快速了解对方记者需求,并以此提供更有效率的帮助。她也遇到过一位亚洲记者,很难用英语沟通,也互相不懂对方国家的语言。通过语气、手势和比比划划,贾樱乔终于明白了他想从场馆这里坐出租车回到位于朝阳区的酒店。如何表达只能坐公交车到延庆枢纽阪泉,以及如何选择在阪泉预定接车服务的时间,真的让她一时犯了难。好在他也很有耐心,经过一些回合之后,这位记者知道了从场馆出发的末班车时间,也预定好了凌晨1点15从阪泉服务区出发的出租车。他预定好之后如释重负非常激动,主动与贾樱乔碰拳表达感谢。后续赛程里虽然没有再见过他,但贾樱乔敬佩于他独自一人来到延庆场馆完成拍摄工作的勇气与敬业精神;相信他已经顺利完成冬奥报道任务回到了自己的国家。记者工作间的接待台,相当于是场馆媒体中心的“大管家”,作为这里的小小负责人,贾樱乔自知应当担负起更多责任,迎难而上,妥善解决各种问题:因为面对的是各个国家的媒体记者,志愿者们站在正对世界媒体关注的“窗口”。

服务媒体记者,还有一项更大的挑战来自于防疫压力。尽管上岗初期全体志愿者在志愿者之家都已经接受过一次有关防疫的培训,但当贾樱乔在媒体中心参加第二次专业培训时,她才意识到,他们在室内相对封闭的环境内迎接来自海内外的媒体记者们,面临着相对更大更严峻的风险和防疫形势。每天上岗时大家都会佩戴专业的头戴式N95口罩,还有面屏、橡胶手套;接触过记者及其物品后,都需要及时在相应部位进行消杀;每天即将结束运行时都会有防疫人员来到媒体中心进行重点区域的气溶胶检测、全环境取样检测和全面消杀。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里经历过心惊胆战,有过震惊、害怕,但是新闻运行的经理和主管姐姐们一直在照顾和守护着大家,小伙伴们也相互陪伴、一起承担。服务期间经历了的这些波折,让她相信这些都会变成未来前行的无形养料,在沟通交流、应急处突、适应压力等等方面,成为更好的自己。

北京冬奥会已经闭幕,志愿者们也已开始了后续的隔离,但是凌晨下班路上的欢声笑语、和每位陌生人点头问好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贾樱乔仍然记得那位老爷爷、那些在离开时与他们打招呼的中外记者,还有她的主任、经理以及主管姐姐,和所有一同奋战过的小伙伴们。贾樱乔相信每个人的收获都是不同的,但幸福和回忆,一定都是满满的。最后祝愿她以及曾与她同行的人,感谢相遇,祝我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