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COLLEGE NEWS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

喜报:我院柴利副教授取得重大科研进展

发布时间:2024/3/04 09:20:49       访问量:

31日,《自然》杂志旗下期刊《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影响因子27.6)在线发表我院柴利副教授研究论文《俄乌战争对全球农田扩张和生物多样性的远程耦合影响》(Telecoupled impacts of the Russia–Ukraine war on global cropland expansion and biodiversity)。研究团队来自我校国际学院、经管学院和土地学院,多学院师生联合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探明了战争冲突大冲击下全球农食系统区域耦合关系的响应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的远程耦合作用,首次揭示了战争冲突农食系统土地利用变化生物多样性的远程耦合作用机制。

 

 

该研究文章一经上线,在期刊News & views板块得到题为《战争的全球级联反应》(War’s cascading global effects)的专栏报道,获得同行的高度评价。海内外众多媒体以《涟漪效应:俄乌战争威胁全球生物多样性》(The ripple effects: Russia-Ukraine war threatens global biodiversity)等题目对该研究进行了专题报道。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农产品贸易格局的紊乱会冲击甚至重塑农食系统区域耦合关系,对生态环境产生远程耦合作用。解析农食系统生态环境的远程耦合作用机制及区域耦合关系在大冲击下的响应,对制定应对策略、提升农食系统绿色发展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俄乌战争爆发后,乌克兰农业产出受损严重,加之黑海出口受阻,全球粮食价格受到影响。短期内的粮食价格飙升引发了一系列级联反应,例如,一些国家改变土地利用政策鼓励扩张耕地以应对粮食危机,处于生物热点区域的毁林开荒违规行为增多。基于此,研究团队通过集成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农田遥感监测、逻辑回归元胞自动机模型、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模型等多学科方法,围绕战争局势、多国协议等重点要素,模拟不同情景下全球农食系统区域耦合关系的响应,开展1km分辨率的耕地扩张模拟,评估全球804个生态区的生物多样性潜在损失,揭示并解析了战争冲突农食系统土地利用变化生物多样性的远程耦合级联反应机制。

 

研究发现,美国、印度、巴西等几个远离冲突区域的国家会面临较为严重的生物多样性潜在损失,存在显著的远程耦合作用。黑海谷物贸易协议、乌克兰农业恢复速度、以及俄罗斯是否会卷入贸易战是决定潜在损失大小的关键因素。研究首次揭示了战争冲突农食系统生态环境的远程耦合作用机制,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修订更新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各国和国际组织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我院柴利副教授为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经管学院研究生刘奥为第二作者,土地学院李雪草教授、黄健熙教授为重要合作者,密歇根州立大学刘建国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

柴利长期致力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Sustainability, World Development, 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Applied Energy,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等本领域高水平期刊发表SCISSCI论文30余篇。积极将成果落地,建言资政,政策建议得到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为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献智献力。

文章免费阅读链接:https://rdcu.be/dz2Rg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893-024-01292-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