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校友】回首国院的日子,重温青春的印记
发布时间:2019/10/13 10:45:00
访问量: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国际学院建院二十五周年之际,为回顾学院办学成果,展示学院校友风采,学院新闻网特开设《相约校友》专栏,邀请各行各业的优秀校友撰文,回首在“果园”的日子,重温青春留下的印记,以激励“果园”人努力成就精彩人生、在新时代建功立业。“相约校友”系列文章将陆续刊出,敬请关注。
![]() |
1998级牛勇:传道者Kathy (
北京可美信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
“Kathy来了”,这句话可以很快让教室里安静下来,同学们不约而同坐直身子,望向教室门口。Kathy穿着卡其色的长风衣,背上背着装得满满的紫色巨大双肩包,胖胖的身体前倾着,低头脸色苍白的踱进来。她在讲台前放下背包,面向我们挺直腰板仰起头来,一改进屋时的低沉神气,用昂扬的神态和坚定的语气开始说话。她声调不高,但全教室都可以听清:“我要你们调转桌子,坐在我规定的位子上,放下所有和考试无关的东西。”每个人都沉默凛遵吩咐。——我已经毕业16年了,但这番场景至今都记忆犹新,Kathy Kamp教授留给很多学生的记忆,恐怕都和严厉二字密切相关。 |
|
|
![]() |
1998级尚进:那段不曾辜负的激情岁月 (北京大学教授) 在ICB走过的那些日子里,我曾经真切地去感受过这种激情,其中有欢笑,有泪水,有失去,有得到。我之所以如此用心,是因为我相信,那些愿意翩翩起舞的人,从不会被生活所抛弃;那些愿意点燃生命的人,全世界都将会成为你的舞台! |
|
|
![]() |
2000级陈彭:The World is Opening For You(美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处专家)
Twenty five years, it's a time for a new-born to grow up to a mature person. I'm so happy to see what ICB has achieved. I'm so proud to be an ICB alumni. ICB has opened a door to the wonderful world which is waiting for you to explore. THE WORLD IS OPENING FOR YOU. |
|
|
![]() |
2006级罗然:我的成长与道路 (外企高管) 我的本科学的是当时还称为中英项目的广告与市场传媒专业。新学期开始不久,国际学院通知选拔组建英语辩论队。忐忑中报了名。选拔分组那天,每个人随机抽题,十五分钟准备,之后上台立论。我看着手里的题目——“猫好还是狗好?”,呆坐在台下,大脑一片空白,时间催促着,难以呼吸,听不清周围的声音,只听得见绝望。轮到我了。教室里的白炽灯透亮又灼热,无处躲藏。我努力张开嘴,复述了一遍题目,然后,陷入了漫长的安静。台下老师眼里写着遗憾。我失败了。冷板凳上的我,只能旁听辩论队训练,苦涩之余,感悟到输无所输,于是重燃斗志,积累练习,后来抓住替补上场的机会重新证明了自己。由此学到了面对挫折的第一课。 |
|
|
![]() |
2006级胡旭:用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去迎接互联互通的新时代 ——写给学弟学妹的话 离开国际学院的10年时光,无数的珍惜与留念,忆往昔峥嵘岁月,仿若昨日重现。国际学院开创了一种特有的国际化教学模式,让广大学生不出国门就获得英美两国的学习体验,让走出国门的学生能够继续秉承并发扬国际学院的人文精神。希望你们珍惜在校学习时光,珍重师生之情、同窗之谊,在这个更加开放包容、互联互通的新时代,发挥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优势,肩负更大的责任使命,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取得更大的成绩。 |
|
|
![]() |
2007级程俊铭:风雨兼程,走出自己的精彩(华为公司南美部高管) 中间也经历过工作上的困难,比如努力做了某件工作,但结果一直未改善,但我觉得不论达成最终目标的过程多么困难,只要我一直努力去做,就会有结果,哪怕结果不尽人意,我也无愧于心。就算经历不同的岗位,面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团队,我也未曾服输。其实人就是要尝试在不同的环境中,磨砺自己,这样才能不断认识自我,也能够学会欣赏他人。不管在什么环境,在什么国家,每个人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会调整心态,建立好的团队氛围,不仅是海外工作必需的,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在华为,工作调动相对频繁,学会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与自己的团队同事融洽相处,对于提升个人的工作幸福感和团队的工作效率氛围都是很有帮助的。回想起来,这是在国际学院生活学习的收获,对我走入竞争激烈的职场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
|
|
![]() |
2008级蔡然:那些年,那些事 (国开金融高级投资经理,CAU纽约校友会发起人) 十八岁那年,离开家,幸运地来到国际学院就读经济学。大一大二是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融入东方传统校园文化的两年。一方面是教学体系西方化,或许是学院老师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全英文授课的魔力,又或许是可以学到从传播学到人类学多元化的课程,上了大学,我反而有了更强的求知欲望和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是大环境东方化,大一开始,我便同其他学院学生一样,参与校内社团组织,申请成为助教并且积极入党。两年后,有机会到美国交换,不得不说国内两年的外教文化和课制安排为之后海外求学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多听、多写、多交流、多参加校园和志愿者活动,我在语言表达上渐渐找到了门路,同时由于国内两年的积累和努力以及凭借中国学生数理方面的先天优势,学习上也更加得心应手,反而成了别人眼中的“学霸”,最终以主修经济学、辅修数学,GPA 3.9以上的成绩顺利毕业。 |
|
|
![]() |
2009级韩诗扬:ICB与我的二三事(独立摄影师、撰稿人) 2019年初,我和另外几个大学同学小聚。在国际学院读书时,我们四个人住同一间宿舍,感情最是要好。毕业后,大家又各自读了研究生,而后工作生活忙忙碌碌,有的回了北京,有的去了其他城市发展事业,有的留在了美国。好在我们从没断过联系,每年也总是要见上那么几次,平时更少不了随时问候关心。见面时,我们都还像当初那样,聊到兴致高昂处可以笑着滚成一团,似乎永远有说不完的话要分享给彼此。 |
|
|
![]() |
2010级郭胜军:致国院,致青春(河北省选调生)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国际学院始终秉承包容与创新的教育理念,给年轻人以鼓励,给好学者以培养,给奋进者以平台。国院,正如其名,像一座生机盎然的果园,为每棵树苗提供充足的阳光和养分,让我们在这片成长沃土抽丝发芽、蓬勃生长。在这里,每位老师从未套用“优秀”的模板把所有学生打造得如出一辙,而是提供尽可能多的可能性,给予同样的关爱与呵护,指引着一代代青年走上不同际遇和机缘的新征程。在这里,你有多精彩,国院就有多大的舞台。 |
|
|
![]() |
2011级李众:国院记事随笔(中国农科院海外农业研中心研究员) 对我来说,国际学院给予的远远不是一个出国的平台,更多的是结识了一群朋友。由于国际学院每个班的人数较少,课程也主要以小班授课为主,大一、大二基本上都是必修课,所以同学之间比较熟悉。另外,对于大多数去丹佛的同学来说,也是第一次出国上学。异国他乡的同甘共苦,更容易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情。即使毕业了,去到其他城市,还是跟ICB的同学最聊得来。每次回国也是和国际学院的小伙伴们约各种饭局,见到许久不见的同学还是感到非常亲切。记得在华盛顿读研究生的第一年,在学姐所在公司主办的华盛顿华语电影节做志愿者,ICB的学长学姐几乎撑起了整个团队,着实感到ICB的强大。现在,ICB越来越得到国内的认可,身边也有很多咨询报考国际学院的事情。ICB的毕业生也散布在世界各地,各个领域,校友力量不断壮大。作为国际学院的毕业生,还是感受到很大的自豪感。 |
|
|
![]() |
2012级李佳璐:自由的国院,不设限的人生(就职于联合国总部) 这一切,都要感谢国际学院给予学生的自由和选择的机会。自由是什么?是不设限。学生想做什么、想怎样发展,学院不仅给予了充分的支持,还提供了发展的资源和平台。就是在这里,我可以自由生长,做想做的事,变成想变成的人。我也继续秉持这样自由的精神,工作之余,成为了一名具有专业认证的瑜伽教师,也作为中英翻译乘坐日本非政府组织和平之船环球旅行,闲暇时间为纽约的民间机构做志愿者服务社区。我深刻认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恰是国际学院带给我的自由精神,让我可以继续探索、寻找一个不设限的人生。 |
|
|
![]() |
2013级刘琦:很高兴遇见你,果园(康奈尔硕士毕业,剑桥博士在读) 我们是幸运的,在国际学院遇到每一位老师,他们给予的建议和帮助、鼓励和支持,都给了我们莫大的力量。也正是在国际学院这个平台上,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教会我们少一点傲气,多一点底气的态度,去面对之后生活学习中的种种。 |